風水分享--如何診斷陽宅優劣
如何診斷陽宅優劣
前言:
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窩,這個窩的好與壞可由幾個觀點來探討。
以前論斷居家風水大都以巒頭、理氣為主,隨著社會的演變,論斷居家風水的優劣就要加上生活美學才能更加貼切。
就以陽宅與生活美學來談
1、影響人生禍福吉凶的要素有那些
一是天,指天命;二是地,指環境,包括陰宅、陽宅;三是人,
指人的條 件、努力及修持。這三種要素,缺一不可,否則判斷就
容易有偏差。
2、陽宅的應驗度
陽宅是吾人居住的空間,只要方位磁場與人的磁場不能相容,甚
至排斥,則磁波的感應,會隨時間之久遠而產生一定的變化,含
身體的不適及運勢的乖違。至少居住三年就會有所應驗。
3、空間磁波對生活的影響
磁場有地理及生物兩種磁場。一是地理磁場受星曜引力、二是節氣及
方位波所影響人的血液迴圈、腦波活動、神經系統的傳輸,因而影響人
的生活方式。
壹:以現代陽宅生活美學來談可以分
- 巒頭與理氣美學
一、形家長眼法、八宅明鏡、九宮飛星、九星水法、金鎖玉關、乾坤國
寶,紅黑學、山向奇門
磁場對人既有影響,則地理及生物磁場就要配合。
依八宅派說法,則宅卦與命卦就要相配。
具言之,宅卦分東西、四宅:
坎、震、巽、離方為東四宅;
乾、兌、坤、艮 方為西四宅。
人亦分東西、四命:
坎、震、巽、離命者為東四命;
乾、兌、坤、艮命者為西四命。
東四命者宜住東四宅,西四命者宜住西四宅
宅 命相配,就是舒適的磁場感應。
2、景觀美學
(1)選擇符合自然的居住環境
(2)避免宅外沖克的環境
(3)宅地造型以樸素方正為原則
(4)創造庭園的自然美景
3、結構美學
(1)格局力求方正。
(2)空間區隔,力求動線分明,畸角不宜太多。
(3)裝璜質材,與其華而不實,不如堅固耐用,使用耐高溫質材
(4)採光、通風宜求中和。
4、色彩美學
(1)居家宅地色彩調配原則
暖色系-紅、橙、黃色。
冷色系-藍綠、藍、藍紫色。
中性色-綠、紫色。
(2)依空間明暗燥濕來調配原則
明亮鮮豔,有前進、伸展的作用;深暗沉靜,則有後退、收縮
的作用。明度高有輕巧的感覺,明度低有穩重的感覺。
(3)依個人命格喜忌來調配
喜木者宜綠色系列,喜火者宜紅色系列,喜土者宜黃色系列,
喜金者宜白色系列,喜水者宜黑色系列。
5、情境美學
(1)動靜哲學
動中有靜:喧鬧放盆景以吸氣,如黃金葛、萬年青等。
靜中有動:宜營造聚氣的氣氛,如適當位置擺設魚缸或水局
等。
(2)字畫藝品的陳列原則
宜配合身份:商家如關公,農家如廿四節氣圖,醫生如華陀
像,公務員如山水富貴花,一般人如福祿壽、勸善圖。如為
避邪的字畫,則不宜懸掛在臥室;至於古董器物,來路不明
者不宜收藏。
(3)園藝盆栽的擺設
盆栽的擺設,是為了化煞不利的格局或聚氣用。以葉圓而大者
為佳,忌針葉狀的植物。至於杜鵑、桑、桃、柳、藤等具不
佳象意的盆栽,不宜陳設。
(4)特殊方位的佈置
財位、文昌位等特殊方位,宜擺綠盆栽或聚寶盆以聚氣,且不
可淩亂。
6、總結
人人都有趨吉避凶的心理,尤其不利的因素,定要設法排除。
當然這要涉及五術常識,故一有機會,宜多進修五術「山、
醫、命、蔔、 相」,所謂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。不過個
人特別重視人為的修持,人人能多行善事,並秉持「謙
虛」、「禮讓」、「尊重」等三尊保護神,則居家幸福美
滿,社會祥和安康。
貳:在判斷陽宅吉凶優劣需從那些角度來切入
1、外局:查看外陽宅刑煞位置對於家中何人有何對應病克或血光
之災,財氣旺不旺,並建議改進事項。
2、內局:查看屋內各項設施與擺設位置之吉凶,並建議改進事
項。
3、神位、神靈鑒定:觀看家中神佛是否正靈正駕,是否原來之神
靈尚在,若神靈已走是否有被外靈佔據,神位安置位置
是否正確 。若家中要安置神位,那一位神尊比較有緣,且
比較有助力。
三:何種狀況下需要鑒定陽宅:
1、房屋入住3年以上,但對身體健康及個人財務,皆無幫助者。
2、入住現住房屋後,覺得每隔一段時間,或隔幾年就會發生類似
狀況。譬 如:明顯意外血光,或每次受傷都傷到相同部位,
或家中某一個人常受傷,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意外事件讓自
己破財。
3、工作上非常努力又十分忙碌,但存款就是一直沒增加。
4、公司或工廠營業狀況不穩定.譬如:賺一年賠兩年或是賺兩年賠
一年,錢財長期累積下來皆白忙一場。
5、自覺家中似乎住的不安穩,或受干擾、或小孩沒外出卻也時常
受到驚嚇。
6、一直很虔誠拜神禮佛,但似乎得不到安定的心;有力不從心的
感覺。
7、一切都很順利,但錢財就是累積不出來。
8、現住房屋居住5年以上,近期卻出現重大疾病者。
9、爛桃花一大堆,一直無法去除,或家中另一半出現外遇。
10、在家中往外看,看到很突兀的建築,或看了不舒服的景觀事
物。
11、已經邀請其他人鑒定過陽宅,也依此人所指示去做了改變,但
一年過去舊狀況仍然存在者。
12、工作中時常受上級的氣,或自己身邊小人不斷。
台中吉祥坊易經開運中心 黃恆堉 提供